“挪”也要“挪”出穷窝——濉溪县贫困户李秀平的脱贫路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有这样一位中年妇女,在自家开个小商店,没顾客时组装电子配件,又在柳孜文化园商品街经销游客用品,整天家里门外忙的不亦乐乎。不熟悉的人还以为这是位年富力强的“女汉子,”实际上她却是位下肢瘫痪、“走动”时只能用双手握着双脚、艰难挪步的残疾人。就是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妇女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挪”出了脱贫之路。
她叫李秀平,家在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1976年出生的她,2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尽管父母背着她四处求医,还是落下了下肢瘫痪的后遗症。小时候虽不能像其他孩童那样踢毯子、跳绳,享受正常的童年生活,但性格倔强的李秀平坚持要去学校读书。就这样,李秀平由哥哥、姐姐接送一直读到初中毕业。25岁那年经亲友介绍,嫁给了道口村体弱多病的种道田。
“种道田自幼腹部得了一种怪病,多方治疗无果,后来用土方子捡了命。”提起种道田这个“病汉子”,邻里们无不叹息。种道田多年前就被“三高”缠身,患过脑梗,不能务工挣钱,每年还要花药费好几千元,4亩承包田的收入还不够他吃药钱。儿子种洋在县城读初中也要花钱,李秀平算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2014年李秀平家经村民评议,成为村里首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村里为种道田安排了公共服务岗位,每月 800 元,正在读初中的儿子享受了智力扶贫政策,李秀平每月也能领到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贫困生活补贴 126元。有了这些收入,家庭经济压力得到了很大缓解。
“自己虽说下肢瘫痪,但是双手灵活头脑清楚,不能坐在家中等政府的扶贫政策养活,总得干点事增加些收入也好早日挪出穷窝。”2014年底,李秀平琢磨很久后,决定在自家开办个小商店。万事开头难,没有本钱,她向亲戚借了500元,没有货架就用家中的门板子,没有电瓶车她让丈夫骑着脚踏三轮带着自己到镇上进货,小店虽然简陋,但乡邻都喜欢到她家买些日常用品,“到哪买都得花钱,到她家买就全当帮秀平了。”村里的很多邻居成了李秀平家的老顾客。
离种道口村不远的柳孜文化园去年五一试营业以来,特别是周末游客很多,李秀平便进些儿童玩具、矿泉水、绿茶等小商品,到文化园摆摊,每月400多元的收入为她增收脱贫增添了信心。去年初秋,李秀平看到几位妇女在家组装电子配件,每只3分钱组装费,一个底座上要安装9个小配件,正常情况一天能组装300多个,挣十来块钱。李秀平便到电子厂学组装技术,领回配件,一有空就在家组装。电子底座孔如针眼,配件薄片头如缝衣针,组装起来很是吃力,李秀平常常是疲倦了便蜷在案板边趴着睡一会,醒来继续组装。邻居看到李秀平这么拼,劝她别干了,现在政府扶贫政策那么好,你就是啥都不干也饿不着你啊。性格倔强的李秀平这样说:“一天能挣10块钱,总比不挣一分强,我身体不好做不了大事,如果能挣小钱的小事还不愿干,单等着靠政府养活,那就真成残废人了,就是挪我也要挪出穷窝!”(陈若奎 侯晓莹)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