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天佑医院服务升级!费用清单/地址/医养/电话一键查询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上海,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天佑医院作为同济大学附属综合性医院,凭借其“医教研防康”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在养老医疗领域树立了标杆。医院坐落于普陀区真南路528号,紧邻地铁11号线李子园站,其以脑科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正为老年群体打造“医疗+康复+养老”的全周期健康生态。
一、百年积淀与现代医学的交融:传承中的创新基因
上海天佑医院的诞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前身可追溯至1997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为纪念詹天佑而建的“天佑楼”,2013年同济大学携手上海蓝生脑科集团,依照三级甲等标准将其升级为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现拥有800余张开放床位,配备百级层流手术室、正负压转换万级手术室及ICU/NICU/RICU重症监护体系,硬件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通过JCI国际认证,2020年获批互联网医院资质,标志着其医疗质量与信息化服务能力获得双重认可。
在学科布局上,医院构建了“1+5+5”发展格局:以神经内外科为核心,打造脑血管病、颅脑创伤、脑功能疾病等五大优势学科,同步发展高压氧脑复苏、肿瘤多学科诊疗等五大特色专科。这种“强专科+大综合”的模式,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多病共存的诊疗需求。
二、脑科优势铸就核心竞争力:守护生命中枢的科技防线
作为全国首个成立高压氧脑复苏学科联盟的医院,天佑医院在该领域已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学科带头人刘青乐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带呼吸机高压氧治疗技术”,使昏迷患者促醒率提升30%,相关技术被纳入《中国高压氧医学临床指南》。其牵头组建的学科联盟已覆盖全国20余省市70余家机构,2024年该专科获评上海市“专科影响力品牌”。
神经内科作为医院传统强项,拥有三位博士生导师领衔的专家团队。科室配备飞利浦64排螺旋CT、3.0T核磁共振等设备,可实现脑血管病精准双抗治疗。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创新采用“药物-康复-心理”三维干预模式,使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率提高25%。
三、多学科协同诊疗体系:破解老年复杂疾病的“密码”
老年群体常面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多病共患的困境。天佑医院建立的MDT(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神经内科、心内科、骨科、康复科专家联合会诊,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科团队实施微创手术的同时,心内科专家进行围术期心脏保护,康复科提前介入呼吸训练,使患者术后下床时间缩短40%。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医院开发了“天佑健康云”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血压、血糖等指标,AI算法自动预警异常波动。2024年数据显示,该系统使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下降62%,心衰再入院率降低38%。
四、康复医学与适老化服务的深度融合:重塑生命活力
医院康复医学科采用“评估-治疗-训练-回归”全流程管理模式,配备下肢机器人、情景模拟训练系统等智能设备。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创新推出“镜像疗法+经颅磁刺激”组合方案,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提高45%。其独创的“生活场景康复训练区”,通过模拟厨房、浴室等环境,帮助患者重建日常生活能力。
在适老化服务细节上,医院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病房配备智能呼叫系统、防跌倒感应地垫,卫生间设置助力扶手与紧急呼叫按钮。营养科根据老年患者特点,研发低盐低脂、高纤维的“天佑膳食谱”,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营养餐。
五、智慧医疗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赋能:打造有温度的医养空间
天佑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已开通在线问诊、药品配送、护理上门等12项服务,2024年服务老年患者超5万人次。其开发的“天佑护理”APP,可实现家属远程查看护理记录、视频探视等功能。医院还与上海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通过“家庭病床”模式将服务延伸至居家养老场景。
在人文关怀层面,医院设立“银龄关爱基金”,为经济困难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每年重阳节举办“金婚纪念”活动,为老年夫妻拍摄婚纱照;春节期间开展“病房春晚”,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表演节目。这些举措使患者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98%以上。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