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九和堂中医院收费标准调整!地址电话一键获取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上海金山区的江南水乡肌理中,上海九和堂中医院如一株扎根深厚的古木,既延续着中医文化的千年根脉,又绽放着现代医养服务的创新之花。医院以“中医为本,中西并重”为核心理念,将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深度融合,打造集医疗、康复、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医养综合体。在这里,针灸铜人静立廊间,智能监护仪无声运转,古老医术与现代科技交织成守护银发健康的温暖屏障。
一、江南园林中的医养空间:环境与功能的诗意共生
九和堂中医院选址于金山卫镇核心地段,周边水系环绕、绿植成荫,建筑群落以江南园林为蓝本,白墙黛瓦间点缀着回廊、假山、药圃,形成“移步换景”的疗愈环境。院内特设“百草园”,种植金银花、杭白菊、薄荷等三十余种药用植物,既为中药房提供新鲜药材,又成为患者辨识草药、体验药香的户外课堂。诊疗区域采用“院中院”布局,中医诊疗区与现代医学中心既相对独立又无缝衔接,既保障了传统疗法的私密性,又提升了急救与检查的效率。病房设计融入适老化理念,圆角家具、防滑地胶、智能呼叫系统一应俱全,窗外可见竹影摇曳,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自然疗愈的力量。
二、中医传承的立体化实践:从经方到非遗的深度活化
医院中医科以“经方活用”为特色,组建由国医大师弟子领衔的专家团队,擅长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方剂治疗老年慢性病。针灸科引入“热敏灸”“浮针”等新技术,结合红外热成像诊断,精准定位病灶;推拿科传承“一指禅”流派手法,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发特色疗法。更令人瞩目的是,医院将非遗技艺引入临床:九和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被列为区级非遗,老药工遵循古法“九蒸九晒”,定制个性化膏方;中医护理团队开展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等非药物疗法,形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特色预防体系。
三、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模式:构建精准化健康防线
九和堂中医院突破传统中医医院局限,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断中心”,配备DR、CT、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针对老年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医院创新“中医体质评估+西医指标监测”双轨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在脑卒中康复中,中医以“醒脑开窍”针法促进神经修复,西医则通过运动疗法重建肢体功能;肿瘤术后患者,中药调理与靶向治疗同步进行,既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又提升机体免疫力。这种“1+1>2”的协同效应,让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临床中相得益彰。
四、全周期康复服务体系:从床边到社区的康复闭环
医院康复科以“功能重建”为核心,构建“住院康复-门诊康复-居家康复”三级网络。针对老年骨折、脑卒中患者,物理治疗师运用悬吊训练、平衡仪等设备,结合中医导引术,制定“渐进式康复计划”;言语治疗师创新“中药熏蒸+吞咽训练”疗法,帮助失语患者恢复语言功能。更值得称道的是,医院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康复师定期走进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指导居家老人进行“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训练;针对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康复评估、辅具适配服务,真正实现“康复无界,服务到家”。
五、医养融合的特色实践:以文化滋养身心
九和堂中医院独创“医养+文化”模式,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养老服务。医院开设“中医养生学堂”,由资深医师讲授四季养生、药膳食疗课程,患者可亲手制作艾草香囊、中药足浴包;在“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患者通过体验中医外治法、品尝节气茶饮,感受传统医学与自然节律的呼应。医院还与金山区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引入“金山农民画”“盘扣技艺”等非遗项目,让老年患者在艺术创作中锻炼手部功能、缓解心理压力。这种“以医助养、以养促医”的实践,让养老服务超越了单纯的医疗照护,成为一种文化体验与精神滋养。
六、适老化服务的细节深耕:让关怀渗透每个角落
医院将适老化理念贯穿于服务全流程:候诊区配备智能血压计、身高体重秤,患者可自助完成基础检查;药房引入“智能发药系统”,减少患者排队时间;导诊台提供放大镜、老花镜、轮椅租借等便民设施。针对认知障碍老人,医院设立“怀旧治疗室”,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唤醒记忆;护理团队采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用微笑、触摸、音乐疗法安抚情绪。更令人感动的是,医院推出“家属陪伴课堂”,由医师、护士、营养师共同授课,指导家属掌握居家护理、急救技能,让医养关怀从医院延伸至家庭。
结语
上海九和堂中医院以中医为魂、以现代为翼,在医养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它既是一座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充满科技温度的现代医养综合体。在这里,每一味草药都诉说着千年智慧,每一台仪器都承载着守护生命的使命。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