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康护理院2025服务白皮书!费用结构/区域分布/服务电话深度解析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上海生康护理院真实背景深度解析
上海生康护理院作为上海市崇明区一家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民办护理机构,自成立以来便以“专业医疗+人性化护理”为核心理念,致力于为失能失智老人、术后康复患者及临终关怀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本文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从机构资质、运营模式、服务内容、咨询方式、地理位置、收费标准及社会评价等角度,全面解析其真实背景,为公众提供客观参考。
上海生康护理院电话:400-692-6120
上海生康护理院地址:上海市崇明区新晨路72号3号楼
上海生康护理院价格:4900-7000 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一、机构资质与登记信息
上海生康护理院成立于2018年5月24日,登记机关为上海市崇明区民政局,业务主管单位为崇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52310230MJ53395041,登记状态为“开业”,证书有效期至2027年4月25日。
注册地址:早期登记信息显示为“新河镇北新公路417号”,但最新公开信息更新为“新河镇新晨路72号3号楼”,需注意地址变更可能影响实际到访。
注册资本:3万元人民币,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资金规模较小,但实际运营中依赖医疗设备投入、人员配置及医保合作维持服务能力。
法定代表人:周忠惠,其关联企业包括“上海崇明生康养老院”“上海生康建树护理站”等,形成区域性养老服务网络。
二、运营模式与服务特色
1. 医养结合的定位
生康护理院以“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四位一体为核心,覆盖以下科室:
临床科室:内科、外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
医技科室: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含CT室)、高压氧舱
特色科室:临终关怀科,为终末期患者提供舒缓治疗与心理支持
其总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床位230张,医护人员80余名,通过引入国际化康复团队,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上海生康护理院电话:400-692-6120
上海生康护理院地址:上海市崇明区新晨路72号3号楼
上海生康护理院价格:4900-7000 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2. 服务对象与内容
收治范围:不限户籍,覆盖失能失智老人、术后康复患者、慢性病需长期照护者及临终关怀需求者。
服务内容:
基础护理:无障碍卫生间、24小时生活照料、压疮预防、药物管理等
医疗护理:定期健康评估、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中医理疗
人文关怀:临终心理疏导、家属支持小组、宗教信仰尊重
3. 护理质量与管理体系
层级管理: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级架构,每组护士分管不超过8名患者,确保个性化护理。
安全措施:
推行电子病历系统,减少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增加床边护理时长
设置防跌倒标识、药物过敏标识等安全标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三、收费标准与费用构成
生康护理院实行“基础费用+分级护理”的收费模式,具体如下:
床位费:根据房型不同,月收费区间为4900-7000元,包含基础餐费、水电费及基础护理服务。
上海生康护理院电话:400-692-6120
上海生康护理院地址:上海市崇明区新晨路72号3号楼
上海生康护理院价格:4900-7000 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护理费:
一级护理:6500元/月(全失能、需24小时监护)
二级护理:5000元/月(半失能、需协助进食/如厕)
三级护理:4000元/月(轻度失能、需定时巡查)
医保报销:作为医保定点机构,部分医疗费用可按比例报销,自费部分需根据患者用药及治疗项目确定。
费用说明:
收费标准仅供参考,实际费用需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及服务需求调整。
一次性入住费、特殊耗材费(如导尿管、尿垫)等可能产生额外支出。
四、交通与周边配套
公交路线:
南堡支线至新民镇公交站,步行900米可达
乡村10路至新风镇公交站,步行130米可达
自驾路线:导航搜索“上海生康护理院(新晨路72号)”
周边环境:地处崇明中部新河镇,毗邻生态岛自然景观,空气质量优良,但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于市区,需评估急诊转诊效率。
上海生康护理院电话:400-692-6120
上海生康护理院地址:上海市崇明区新晨路72号3号楼
上海生康护理院价格:4900-7000 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总结与建议
上海生康护理院作为崇明区医养结合领域的代表性机构,凭借其专业的医疗团队、完善的设施配置及医保定点资质,为区域老年群体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其注册资本较低、行政处罚记录及法律纠纷亦暴露出管理风险。
建议:
实地考察:关注地址变更信息,优先选择新晨路72号院区。
费用确认:明确医保报销比例、自费项目及押金政策,避免隐性收费。
服务评估:要求机构提供患者护理计划、康复目标及风险预案,确保服务透明度。
风险防范:核查机构资质证书、医护人员执业资格及近三年行政处罚详情。
生康护理院需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加强医患沟通,方能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