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佑医院地址一键直达!2025价格优惠+电话预约+文娱活动全攻略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作为上海首家创新体制的综合性医院,上海天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筹)以“混合经济+医教研协同”为特色,自2015年成立以来,迅速成为普陀区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其依托同济大学医学优势,整合三甲医院资源,形成覆盖急诊、慢病、康复的全周期医疗服务体系。本文将从历史沿革、科室设置、设备配置等维度,解析其如何以创新模式满足多元化医疗需求。
历史沿革:从教学楼到三甲标准医院
医院前身可追溯至1997年原上海铁道大学建造的“天佑楼”,为纪念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命名。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2013年,同济大学以“天佑楼”为主体,依照三级甲等标准筹建上海首家创新体制综合性医院;2015年3月30日,上海天佑医院正式成立,时任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参加揭牌仪式。其“混合经济”体制既保留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引入社会资本提升运营效率。
科室设置:27个临床科室的全链条覆盖
医院开设有内科(心血管、消化、呼吸、肾内、内分泌)、外科(普外、泌尿外科)、骨科、妇科、肿瘤科、康复科等27个临床科室,以及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超声科等8个医技辅助科室。特色科室包括:
神经内科(NICU):配备国际先进的脑电图监测设备,擅长脑血管病急救与康复;
心血管内科: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手术量超2000例;
康复医学科:针对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疾病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配备步态训练器、平衡训练仪等专业设备;
高压氧治疗科:拥有大型高压氧舱,可同时容纳20人治疗,对一氧化碳中毒、突发性耳聋疗效显著。
设备配置:进口设备占比超90%
医院配备百级层流手术室2间、千级层流手术室4间、可正负压转换的万级层流手术室1间,以及ICU、NICU、RICU病房。主要设备包括:
飞利浦广角磁共振:成像速度快,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肿瘤早期筛查;
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0.625毫米,可清晰显示微小病灶;
血管造影系统(DSA):用于心血管介入手术,实现精准定位与治疗;
德国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支持在线监测血流量与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急诊体系:30分钟急救圈的构建
作为普陀区急诊医疗网络的重要节点,医院急诊科与120急救中心无缝对接,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一体化流程。其急诊区域划分明确:
红区(抢救室):配备呼吸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机,用于危重症患者抢救;
黄区(监护室):收治需密切观察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绿区(普通诊疗区):处理外伤、发热等常见急症。
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确保急性心梗、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90分钟。
教学科研:医教研协同发展
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筹),医院承担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教学任务,年均接收实习生200余名。其科研平台包括:
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上海市康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智能康复辅助器具,已获专利15项;
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具备GCP资质,开展肿瘤、心血管等领域Ⅰ-Ⅳ期临床试验。
近三年,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课题8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
智慧医疗:从预约到随访的全流程优化
医院上线“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在线预约、报告查询、复诊开药等服务。其智慧病房系统具备:
电子病历一体机:患者可通过触控屏查看病史、检查报告;
智能输液监控:实时监测输液速度与剩余量,异常时自动报警;
床旁交互终端:支持视频通话、点餐、娱乐等功能,提升住院体验。
此外,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协同模式。
总结
上海天佑医院通过“混合经济体制+医教研协同”的创新模式,在医疗技术、服务效率、科研转化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其科室设置全面、设备配置先进、急诊体系高效,既能满足常见病诊疗需求,又能应对复杂危重症救治。作为同济大学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医院在培养医学人才、推动科研创新方面亦发挥关键作用。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