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养老新选择!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收费明细|地址指南|24h咨询热线|服务解析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二十年特护坚守,一座城市的养老记忆
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街道中山南二路908号,一座名为“宛贤敬老院”的建筑曾默默守护着数百位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自2001年成立至2023年资质到期注销,这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以“特护型养老”为定位,填补了区域医疗护理型养老机构的空白。尽管其运营状态已发生变化,但其二十年积累的服务理念、医疗配置与护理经验,仍为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从机构背景、服务模式、设施环境、地理位置、咨询电话、收费标准等维度展开详细解析,为关注养老服务的家庭提供全面参考。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电话:400-689-8629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908号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价格:5700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一、机构起源:从社区需求到专业特护的探索
1. 成立背景与历史沿革
宛贤敬老院的前身可追溯至2001年12月,由俞芳、屠荷招等人发起设立,注册资本30万元,于2002年1月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选址紧邻宛平南路、八万人体育场,与宛平医院、龙华医院等医疗机构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这一地理位置既方便家属探访,也为紧急医疗响应提供了保障。
机构成立初期,上海养老市场以基础生活照料为主,针对骨折、瘫痪、中风后遗症等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机构极为稀缺。宛贤敬老院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将服务对象锁定为“医院不愿长期收治、家庭难以周到护理”的群体,成为徐汇区首批特护型养老机构之一。
2. 运营状态与资质变迁
根据公开信息,宛贤敬老院在2010年代中期入住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2020-2021年年检结果为“基本合格”。2023年5月,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到期后未续期,登记状态显示为“注销”。尽管机构停止运营,但其服务模式与经验仍被行业借鉴,部分护理团队成员分流至其他养老机构继续从事特护工作。
二、服务特色:医疗护理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1. 医疗配置:从急救设备到全科诊疗的闭环
宛贤敬老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医疗护理能力。机构内设医务室,配备中西医师、护士及急救设备,包括心电图机、紫外线频普仪、氧气瓶等,并储备危急病人抢救药物。医生每日查房,为老人测量血压、听心律、针灸治疗,护士则负责褥疮护理、换药、用药管理等服务。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电话:400-689-8629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908号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价格:5700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2. 护理体系:“优存劣汰”机制下的精细化服务
护理员是宛贤敬老院的另一张“名片”。机构采用“优存劣汰”管理模式,通过定期考核筛选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每位护理员需掌握所负责老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及饮食偏好,例如为糖尿病老人定制低糖餐,为失禁老人调整换尿布频率,甚至记住老人喜爱的电视节目以缓解孤独感。
服务细节:房间内配备独立卫浴、防滑地板、紧急呼叫系统,公共区域设有康复训练室、活动室,每层楼面安装滚筒式热水器,确保行动不便老人能随时洗头洗澡。
3. 家庭支持:从代办事务到信息透明的信任构建
宛贤敬老院提出“替子女尽职尽孝”的服务宗旨,通过代办看病、取药、医保结算等事务减轻家属负担,同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周向家属反馈老人健康状况、饮食记录及活动参与情况。
三、收费与房型:透明化定价与适老化设计
1. 收费标准:基础费用与增值服务的分层
宛贤敬老院的收费模式以“基础住宿+医疗护理”为核心,起价为5700元/月,包含三餐、住宿及24小时生活照料。针对褥疮护理、康复训练、用药管理等专项服务,按实际发生项目另行收费,所有费用明码标价,家属可通过热线获取详细报价单。
价格对比:同期上海同类特护型机构收费普遍在6000-10000元/月,宛贤敬老院的中等价位策略使其成为工薪家庭的重要选择。
2. 房型设计:从双人间到多人间的差异化选择
机构提供双人间、三人间及多人房间共计70张床位,双人间月费6000元起,三人间5500元起。所有房间均配置彩电、冷暖空调、独立卫浴,并采用适老化设计:家具边角圆润化、开关按键大字化、走廊扶手防滑化。公共区域则设置无障碍通道、休闲座椅及绿植景观,营造家庭式居住氛围。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电话:400-689-8629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908号
上海徐汇区宛贤敬老院价格:5700元/月(以院内报价为准)
总结:一座机构的谢幕,一个行业的成长印记
宛贤敬老院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从“补缺型”向“普惠型”演进的历程。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专业医疗守护生命尊严,用人文关怀填补亲情空缺,用透明收费赢得社会信任。尽管机构已停止运营,但其探索的“特护型养老”模式、培养的护理人才队伍,以及积累的医养结合经验,仍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着隐性支持。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